欢迎光临~中国吉林六道沟夹皮沟黄烟微信hanyan1819

产地新闻

【田野新景】义和村菌香飘处是家乡


清晨五点,刘大姐裹着碎花头巾推开菌棚的门,潮湿的菌香裹着晨雾扑面而来。悬在钢架上的菌袋如同串串风铃,黑褐色的木耳在温控系统的呵护下舒展着肥厚的叶片。在她身后,陆续亮起灯光的数百个白色大棚,正唤醒这个辽东小镇的黎明。
义和村的菌农们习惯把菌棚叫做"吊袋车间"。倒悬生长的木耳不仅节省空间,更让菌袋均匀享受温湿度。老支书张建国至今记得七年前那个冬天,他带着六户村民在冻土上搭起第一个试验棚时,乡亲们围着冒热气的锅炉啧啧称奇。如今这片菌棚群如同雨后春笋,将往日的撂荒地变成了流金淌银的聚宝盆。
菌业合作社的账房先生老李有本特殊的记事簿,上面记着菌包认购户数从17户到216户的变化轨迹。邻村嫁过来的王婶子用五亩玉米地换成了菌棚股份,去年给儿子在县城置办了婚房;退伍兵赵刚把菌渣变成有机肥,带着七户老乡搞起了绿色循环种植。每个菌袋里萌发的不仅是菌丝,还有村民们重新扎根土地的信心。
当菌农们结束采收聚在煎饼作坊歇脚时,铁鏊子上翻飞的面糊正裹着芝麻香。作坊主人巧珍把木耳碎揉进面糊的创新,让传统吃食焕发新机。隔街养殖场的红羽鸡啄食着菌渣饲料,羽毛在阳光下泛着绸缎般的光泽。这些看似不相干的产业,在菌渣流转、用工调配中织成了密实的网。
暮色降临时,菌棚的补光灯次第亮起,宛如散落田野的星子。技术员小吴调试着新引进的物联网设备,手机屏幕上的温湿度曲线牵动着万千菌袋的命运。远处山岗上,去年栽下的榛子苗正在蓄力,那是村民们为产业链延伸埋下的新伏笔。夜风拂过菌棚,带来隐约笑语,明天采收的木耳将带着露水,走向更远的餐桌。夹皮沟黄烟_东北黄烟_东北旱烟_六道沟夹皮沟黄烟_夹皮沟烟_关东烟_烟沫烟叶_夹皮沟铁盒旱烟

联系我们

联系人:徐先生

手机:微信:hanyan1819

电话:微信:hanyan1819

邮箱:加微:hanyan1819

地址: 吉林省白山市

更多
关闭
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关闭
二维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