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安市红岗子乡马营子村金果飘香春耕忙
春日的暖阳刚爬上棚顶,马营子村的塑料大棚里已蒸腾着热气。大安市红岗子乡马营子村抢抓农时,如火如荼地开展黄菇娘移栽工作,为今年的丰收筑牢根基,也为乡村振兴增添强劲动力。戴着碎花头巾的农妇们弯着腰,手指灵巧地捻起嫩绿的幼苗,在覆着地膜的田垄间点出星星绿意。沾着泥土的胶鞋在田埂上踩出深浅不一的印子,混着此起彼伏的说笑声,惊醒了沉睡一冬的土地。
"这茬菇娘可是赶早市的好时候。"村民老刘直起腰擦了把汗,裤脚上还沾着晨露打湿的泥点。他身后三十多栋大棚鳞次栉比,在晨曦里泛着微光。去年这时候棚里刚下苗,今年他们早二十天就忙活开了。老刘算得明白:清明前的菇娘能卖出肉价钱,等四月头茬果子上市,收购商的货车能把村道压出两道车辙。
村东头的烘干厂房去年刚立起来,空气里还飘着新水泥的味道。十年前这里还是零散的自留地,如今连片的大棚像给黄土地铺了层透明铠甲。农技员老桑蹲在地头,捏起把土在指间搓了搓:"墒情正好。"他记得头几年推广棚膜种植时,村民都当看西洋景,现在家家争着要学嫁接技术。
晾晒场上的竹匾排成金色方阵,熟透的菇娘果在阳光下透出琥珀色。几个年轻媳妇坐在阴凉处挑拣果子,手腕上的银镯子叮当作响。她们身后堆着印有二维码的包装箱——这是去年电商进村时新添的物件。村支书盘算着等收成季过了,带人去南边考察果脯加工,让这些金果子能卖得更远。
暮色渐浓时,炊烟混着饭菜香飘进大棚。老刘收拾着农具,看见自家小孙子蹲在田埂上数苗。孩子稚气的声音在暮色里格外清脆:"一株、两株..."这声音让他想起二十年前,自己也是这样蹲在父亲身边数玉米苗。只不过那时数的是填饱肚子的希望,如今数的,是能撑起整个村庄的好光景。
大安市红岗子乡马营子村金果飘香春耕忙_夹皮沟旱烟_东北黄烟